5月13日,烹饪与营养系职教活动周充分展现了在专业建设、产教融合、人才培养、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优异成果,生动诠释了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,受到各级领导、企业代表、优秀校友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好评。
深耕专业建设,筑牢发展根基,赋能鲁菜走向世界
“我们系始终锚定专业建设,矢志为餐饮行业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,推动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。”烹饪与营养系党支部书记邓介强表示,系部历经多年发展,逐步构建并致力打造以烹饪工艺与营养、中西面点工艺、餐饮智能管理为核心的省级高水平专业群。依托“烟台市鲁菜研究所”“中国鲁菜研发基地”等平台,形成“产学研用创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。近年来,系部获评“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”,获批建设“省级高水平专业群”“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”,为鲁菜文化传播与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。“系部积极响应国家职教出海战略,全面落实山东省建设‘班・墨学院’工作部署,全力推动‘鲁菜出海’。”邓介强介绍道,目前,中餐课程资源已成功纳入西班牙国家职业教育体系,鲁菜国际大讲堂定期开讲,以美食为媒,助力鲁菜技艺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。
师资队伍是系部发展的“源头活水”,集聚二级教授、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三级教授、齐鲁首席技师、山东省技术能手等一批高层次人才,双师型教师占比超85%,形成“金字塔”式师资矩阵。教学设施方面,7000平米烹饪实训中心配备千万级设备,联动人民大会堂等100余家校外基地,构建起“校内实训+校外实战”的全周期培养体系,年均为行业输送超400余名高素质人才,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%以上。烟台百纳餐饮有限公司蒋广莹经理表示:“学院毕业生专业功底扎实,职业素养过硬,为我们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。”
推进三教改革,文化浸润匠心,创新人才培养模式
在人才培养的关键赛道上,系部创新实施“文化浸润” 工程,将儒家文化“和正”理念、鲁菜文化“兼容”精神、行业文化“创新”要求深度融入课程体系,首创“儒厨”育人理念,匠心打造“文化传承-职业素养-技能提升”三位一体培养模式。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学生张佳豪感慨道:“课堂上,老师常将儒家文化与烹饪技艺巧妙结合,让我深刻领悟到做菜如做人,讲究‘和’与‘正’的真谛。”
针对行业“同菜不同味”的痛点,系部教师团队历时多年潜心钻研,成功研发3大类8项鲁菜教学标准。通过“名师示范+标准引领+智能驱动”策略,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,相关成果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,为鲁菜标准化人才培养开辟全新路径。
同时,系部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工程,构建起“政府主导、行业指导、学院主体、企业参与”的多元化鲁菜人才培训体系。全国首家鲁菜文化与产业推广标准化示范平台、“鲁菜师傅”在线培训平台相继落地,鲁菜匠苗、金蓝领等25个金牌培训项目精准发力,年均培训超2000人次,为区域经济发展培育大批鲁菜专业人才。
深化产教融合,聚焦实战育人,打造职教创新样板
“教学-生产-经营-创新”四位一体育人模式是系部办学成果又一大亮点。走进“美食荟”鲁菜窗口,香气扑鼻,这里作为校内产教融合示范项目,每日10:00-18:00准时“营业”,实训产品转化率高达92%。在这里,学生不仅能精进烹饪等专业技能,还能学习成本核算、市场营销、客户服务等知识,助力他们从青涩新手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运营能手。
“萨欢一刻”社团以跨专业协同为特色,构建起从产品研发、生产制造到渠道运营的全链条实践体系,榴莲披萨等创新产品从创意变为商品,年转化教学成果超30项。创新创业孵化阵地——面点加工中心,构建“订单式”生产体系,周均处理订单150余单。“二十四节气”主题面点、“文旅四季饼皮月饼”等产品,巧妙融合文化元素与商业价值,其中非遗跨界合作产品附加值提升40%。社团学生赵同学兴奋地说:“在社团,我们拥有充分的创新空间,全程参与菜品从研发到销售的每个环节,这些实战经验让我对未来职业发展充满底气。”
此次成果展不仅是烹饪与营养系办学实力的集中呈现,更是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、传承传统文化的生动缩影。下步,系部将持续深化校企协同创新,为培养更多“懂文化、精技艺、善创新”的鲁菜人才、推动餐饮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职教力量。